來源:網絡
今天跟我媽視頻,我媽又勸我回國,這已經是我媽第56次勸我回國。還是那一套老說辭:“女孩子家家,回來多好,在事業單位找個工作,不比你一個人在外邊舒服多了。你一個人在國外,太累了。”
每次在我抱怨國外的東西不好吃的時候,考試壓力大到滿嘴起泡的時候,畢業找不到專業對口工作的時候,打工被別人欺負的時候,無數次特別想家的時候,我都會想起我媽這句話。
是啊,媽,你說的我都知道。
可我怎么就這么傻,放著“舒服”的日子不過,非要在離家8,000公里的大洋彼岸吃苦?我也知道,澳洲還有無數個像我這樣的“傻子”,為了一紙PR在奮斗著。
其實每當我問身邊的朋友為什么想移民的時候,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,只是會隨口說一句:就覺得澳洲挺好的,想留下。
“在這兒我挺自由的。”
還記得2017年春節那會兒大火的《春節自救指南》嗎?為什么那么火,無非就是唱出了大家的心聲。
從小,我們就是在“模版”里長大的,什么時候該做什么,身邊的人早就安排好了。重點初中、重點高中、985/211、考研、出國、工作、買房、結婚、生子,這所有的“步驟”都是有人物、時間和地點安排的,哪怕差了一步,都不行,都會被評論,都會被拿來和“別人家的孩子”做比較。
那親愛的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們,你們有沒有問過我們:我們想如何度過這一生呢?
我們是不是就那么在意誰幾歲結婚,誰幾歲買房,誰幾歲就有了龍鳳胎呢?我們的生活,不應該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的嗎?
說實話,真正思考“到底該如何生活”,是在我來澳洲以后才開始的。在這里,我開始學著照顧自己,我也開始接觸到更多的人,遇到更多的事,這之后,我才明白人生不止有一種活法,“和別人不同”也并不是不好的。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著,也樂得自在。
在這里,沒有人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,你也需要完全對自己負責。做你想做的,做你愛做的,隨心而活。你可以選擇去嘗試不同的事,接觸不同的人,過的五彩繽紛;也可以只過著學校、家、超市三點一線簡單的生活;只要自己開心就好。
我見過小提琴大師在街頭賣藝,也見過35歲的單身博士也當美妝博主,沒有人去評判你的生活,你是自由的。并不是大家都很冷漠,只是大家都很尊重彼此的選擇罷了。
來悉尼之后,由于澳洲和中國對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不同的價值觀,也讓我曾經迷茫了一陣,一邊是國內“別人家孩子的生活”,一邊是國外“自由的聲音”,最終,還是傾向于了后者。就像周星馳那句臺詞:做人嘛,最重要的就是開心。
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想留下來的原因之一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