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香港,目前在德國,以下是我個人在海外的一些體驗。
第一,確實是開闊了眼界。
這里說的眼界不是“劉姥姥進大觀園”的那種開眼界。說實話,不管是香港還是德國,它們的繁華并沒有打動我,甚至讓我覺得想笑。而是我見識了各色各樣的人,不同的膚色,不同的種族,而正是這種見識讓我對“人類”更加熟悉了,以前對歪果仁抱有的某種幻想也沒有了。反而,因為看了不同的人,又遇到了相同的人性,我對世界和祖國的未來更有信心了。
第二,我變得更加堅定而開放,內心也越發成熟。
遇到和我認知相左的事情,我也能比較冷靜地分析處理,而不是簡單地被意識形態和情緒所左右,而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分析,這一點能讓我更加溫柔且堅定。其實我一直覺得內心認知的改變才是最大改變,但是我也承認如果所處的環境不變,人很難真的改變。
第三,我學會了新技能。
因為德國和香港的食物真的不喝我胃口,所以我開始每天學著給自己做飯,雖然這件事還挺浪費時間的,但是居然讓我變得從容且自信了。因為我更確實地有了一種把我了自己的生活的世紀干,并且我也認為廚藝對我未來的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。
另外,我也開始健身,也算是環境所迫吧。我的肌肉變得發達了,連人魚線都有了,身體非常健康,幾乎不會有疲勞感。這兩件事對我的健康肯定會有長遠的影響。
拎著40公斤的行李,義無反顧的投入南法,然后游走了大半個歐洲。
《南法航線》里關于長途飛行的那一段描述:“當母親第一次乘飛機前往一個她語言不通的異國時,看著外頭的天空是怎樣的心情?”
其實答案不言而喻,那漫長的飛行時間里,沒有對過去的不舍,沒有焦灼,沒有不安,更沒有對未來莫名的擔憂,有的只是對新生活莫名的期待。
后來和友人聊天時,談起他們第一次乘飛機飛往異國時的情形,大家都對我的表現感到驚訝。印象最深刻的是濤濤,從上海轉機去巴黎,結果剛到上海就哭得稀里嘩啦,大家一定很奇怪,這個小姑娘怎么飛個上海就哭成這樣。
但也是這次我才發現,不是每個人獨自去一個未知的地方都是那么無畏的,而我之所以會有一個人前行的勇氣,不過也是源于前幾年的經歷。
之前有篇很火的文章說:“二十幾歲遇到的人,往往能決定你的后半生。”現在想來,故事的開始,原來是在高考完的時候。那個時候瘋狂的想去旅行,那是第一次出國旅行,去了尼泊爾。在漫長的從一個城市到領個城市的長途汽車上,那是我第一次有了以后要出國工作的想法。
現在想來,當初的愿望都一一實現了,果然改變存于內心,然后便指引著你一路向前......
說句心中的話,每個在國外的人并不是那么好過。在非洲的時候,總會對家人、故鄉變得更加思念;在非洲的時候,打拼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靠那個越挫越勇的決心和堅持來支撐的;在非洲的時候,總得提醒自己要學會入鄉隨俗;在非洲的時候,要學會把委屈當成堅強,把辛酸化作力量;在非洲的時候,我明白了堅強是被逼出來的,沒有誰過的很容易。
但是,遍體鱗傷又怎么樣?每一條傷疤都代表著年輕時對未來的反抗,每一條劃痕都表示著時間在切割,它們會證明我們活過。
其實我們這些年輕人,總是樂意花大把時間去體驗,并且毫無罪惡感,歸根到底也就是因為年輕人不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,所以才想去嘗試各種各樣生活的可能性。但也正是因為我們不清楚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,所以才有可能成為任何人。